近日,我校工學院青年教師張銀巧、左四進在權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p-Block Metal-Based Catalysts: Hidden Gems for Hydrogen Peroxide Electrosynthesis”的綜述論文,我校2023級博士生梁浩、2023級碩士生秦澍瀚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張銀巧、左四進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藥科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
本研究中,作者通過對數百篇文獻的計量分析,揭示了過去十年p區金屬研究的顯著增長趨勢,詳細探討了p區金屬基催化劑的合成與優化策略。基于文獻中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綜合分析,總結了其2e?途徑的催化反應機制。最后,綜述梳理了該領域的主要挑戰與未來方向。這項工作不僅為p區金屬基催化劑設計提供了新視角,也將推動可持續過氧化氫電合成技術的發展。
圖1. p區金屬催化劑的最新進展及發展前景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10356
我校青年教師左四進與浙江大學王娟教授團隊合作在權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A Natural Oxygen-Harvesting Electrode Enables Aeration-Free Electrochemical Advanced Oxidation for In Situ Water Remediation”的研究論文。
針對傳統電合成H2O2方法需持續曝氣這一行業痛點,本研究開發出無曝氣雙陰極系統,其核心是天然氧捕獲電極(NOHE)。NOHE憑借超疏水微孔結構,可高效捕獲陽極產生的氧氣用于H2O2合成(產率達 957.1 mg gcat?1),徹底無需外部曝氣。同時通過將H2O2的生成與活化過程分離到獨立陰極,實現兩者獨立優化,大幅提升效率。該系統在含鹽環境中能快速去除雙酚AF,礦化率達 98%,且連續運行90小時仍保持優異穩定性。這項成果通過消除高能耗曝氣環節,為原位水體修復提供了可規模化、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適用于多種水生環境。
圖2. 順序雙陰極electro-AOPs系統示意圖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13329
我校張銀巧、左四進團隊與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合作,在學科頂尖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發表題為“A review of H2O2 electrosynthesis by 2-electron ORR and 2-electron WOR: From catalysts to electrochemical cells”的綜述,左四進、張銀巧為論文通訊作者。
該綜述從催化劑開發(涵蓋金屬基與碳基催化劑)和電化學電池設計兩方面,系統梳理了兩種電化學合成 H2O2工藝的研究進展,同時探討了實驗室與工業規模應用的影響因素,提出評價體系規范化、總成本核算等最新見解,并深入分析了領域挑戰。綜述涵蓋了電化學合成 H2O2的核心背景知識與發展趨勢,助力推動該技術的實際應用。
圖3. 催化劑表面和中間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對H2O2電生成的影響。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13329
(供稿單位:工學院制藥與環境工程系,撰寫人:朱功春,審稿人: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