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5年3月20日,我校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王宗強教授團隊聯合山東大學藥學院尚卓教授,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全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題為A Polyene Macrolide Targeting Phospholipids in the Fungal Cell Membrane的研究論文,并在Nature官網專題報道。該研究針對全球耐藥真菌感染嚴峻問題,從微生物基因組中挖掘并生物合成出首個具有全新作用靶點的多烯大環內酯類抗真菌候選藥物Mandimycin,突破多烯類天然產物近幾十年單一機制認知,為臨床治療提供突破性方案。中國藥科大學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鄧啟森、李銀川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宗強教授和尚卓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王宗強教授為最后通訊作者,中國藥科大學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抗生素耐藥菌株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王宗強教授團隊發現,為了在自然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抗生素產生菌已經進化出一套策略:通過分子修飾不斷優化抗生素結構,以對抗耐藥菌。研究團隊正是依托這一“細菌逆向進化理論”構建了包含178萬條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數據庫,通過生物信息驅動的基因挖掘技術快速鎖定關鍵生物合成基因簇。經過組合生物合成,最終獲得首個靶向磷脂分子的全新多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Mandimycin。該分子具有廣譜強效、機制革新、安全性較高三大特點。這一突破性發現不僅顛覆了人們對多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作用機制的傳統認知(靶向甾醇),為耐藥真菌感染治療注入新動能,更為應對抗生素耐藥危機提供了全新研發范式。Mandimycin由于獨特的結構特征和新穎的作用靶點,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有望成為應對臨床耐藥真菌感染的新一代抗生素。然而,鑒于其靶向磷脂的機制可能帶來的潛在副作用,研究團隊下一步將深入探究其毒理機制,并全面評估其臨床安全性與有效性。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藥科大學人才啟動經費、教育部抗感染新藥創制工程研究中心等項目的支持。王宗強教授于2022年作為中國藥科大學興藥領軍人才引進我校,現任中國藥科大學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市抗感染微生物藥物合成生物學創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A類)、江蘇省特聘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于原創抗感染微生物藥物發現與成藥性研究,通過開發不依賴于活性篩選的技術手段,綜合運用合成生物學、天然產物化學、多肽化學等技術,從微生物(宏)基因組中挖掘具有抗感染活性的天然產物,探索復雜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規律,發掘微生物來源的創新藥物。近五年,王宗強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Science, Nat. Comm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導研發的兩種抗生素候選藥物已進入臨床前研究。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678-9
(供稿單位:多靶標天然藥物重點實驗室、黨委宣傳部,撰寫人:劉楠、吳旻玥)